[摘要] 以銀保監會召開“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定性保險機構“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薄弱,距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的問題為導向,本文先是運用交易費用企業理論解讀了富有競爭力企業的規模邊界擴張與企業數量增長的高質量發展辯證內涵,運用契約替代與不完全契約的企業理論分析了現代企業經營所面臨的各種“契約剩余”風險,演繹了具備價值導向功能的企業文化作為保險機構重要的一種風險管理手段的機理。同時,比較研究了當前我國保險機構的企業文化要素建設現狀與缺失的主要原因,總結了企業成本管理、創新驅動、自然和諧的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并重新定義了保險的功能范疇,最后對如何加強保險機構企業文化建設做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 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契約剩余;企業文化要素; SARMRA評估
一、 引 言
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關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統一部署下,2022年1月6日,中國銀保監會召開“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會議指出“我國保險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還不高,在發展理念、公司治理、經營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薄弱,距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特別是”三個字把保險業的企業文化建設的認知及重要性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是自 2013年 3月21日原中國保監會發布了“守信用、擔風險、重服務、合規范”保險行業核心價值理念后,監管機構再次表達了對保險行業企業文化建設更高的期許。
本文將以此為背景,通過對企業文化在促進高質量發展中的機理分析,將當前保險機構的企業文化及其要素建設的現狀與比較研究,嘗試對保險行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在高質量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做出全新的理論解讀與建議。
二、企業文化建設在促進高質量發展中的機理
(一)富有競爭力的企業是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
1.我國市場企業主體快速發展。 “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富有競爭力的企業是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據我國市場監督總局統計,截至 2021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市場主體達到 1.54億戶,從增量來看,我國新設市場企業主體 2887.2萬戶,同比增長15.4%。市場企業主體總量已經比2012年底的 5494.9萬戶增長了 2.8倍,年均增長達到 12.1%。市場企業主體的快速發展,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2.企業主體高質量發展的交易費用理論辯證內涵。我國近年企業主體注冊逐年提升的態勢,從現象上來看,得益于各種創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及產業鏈日趨成熟,核心企業平臺化的商業模式創新為具備一定核心能力新型企業主體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商業機會。但從深層次的“交易費用”、 “契約替代”、 “產權制度”等現代企業理論角度,更有利于我們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企業主體快速發展的本質,挖掘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因。
根據外部市場交易費用與企業內部科層管理成本消長比較的企業邊界理論,基于信息技術等的廣泛應用,生產要素運營效率得以較快提升,存量企業內部的科層管理成本大幅度降低,企業規模就越來越大,這是符合現代企業交易費用理論的基本原理的。而基于內生核心能力創造市場需求的新小企業,在不斷創新技術等助推下,其參與的核心企業供應鏈的市場交易行為時包括各種搜尋、信息、議價、決策等“價格發現”的市場交易費用快速下降,各種創業的機會與動力凸顯,這也是促進我國市場企業主體的快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這種成熟企業內部科層管理成本下降的產業鏈垂直一體化或資源橫向多元化的規模擴張,與創新企業核心能力所創造市場需求的快速發展,不但沒有顛覆交易費用企業理論,而恰恰符合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規律與要求。
從交易費用的企業理論來看,高質量發展微觀基礎的企業市場主體成長的內涵:一種是成熟企業通過內部科層管理成本優于外部市場交易費用的路徑實施上下游垂直一體化或者橫向多元化來達成企業規模經濟,做強做大;二是創新企業通過自身核心能力如新技術應用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做強做大。
(二)市場企業主體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與風險管理
1.企業的契約性質及其風險?,F代企業理論在科斯“企業-市場”價格發現的交易費用理論基礎上,張五常提出了“正確的觀點是一種類型的契約替代了另一種類型的契約”的企業理論。企業契約理論已經由最初的交易費用理論、一般契約理論,逐步發展了內涵更為豐富的“不完全契約”企業理論。企業的不完全契約理論指出了作為“契約”的企業經營天然地存在著“有限理性”或“機會主義”的不確定性的內容,這些部分內容在不完全契約理論中被稱之為“契約剩余”。從風險管理角度,這些不確定性因素被定義為“契約剩余”風險。契約以及“契約剩余”認知可以由(圖一)來直觀表述:
相對于完全契約, “不完全契約理論引導契約理論進入了真實世界”。不完全契約理論在現在企業理論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新制度經濟學展開產權分析、效率分析、激勵設計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廣泛應用于現代法律關系、社會制度的分析。
2.人與自然的契約關系延伸。企業的契約理論對企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義,不僅僅是其完成了企業交易費用理論對企業邊界的理論闡釋,而是可以更進一步適用到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方面面。師從 2016年諾獎經濟學得主奧利弗·哈特的聶輝華教授在其《一切皆契約》書中提出了的“世界上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有的制度與法律,本質上都是一種契約”的觀點: “一句話,一切皆契約”,進一步陳述了全社會人類活動的契約性。從而更廣義來說,除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外,從人類與自然的交互過程中,也屬于一種成本付出與回報、認知與否的一種利害相互關系,這可以理解為人與自然的契約關系。由此,契約可以進一步放大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中,并且都存在著單方、雙方或者多方相互之間的契約認知及認知以外的“剩余”。因此,企業主體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邏輯內涵,除了上述的成本管理、創新驅動以外,包括企業ESG 的發展要求與評價體系等在促進人與自然的綠色和諧等行動,也從更高層次上闡述了人與自然的契約管理關系的內涵。
綜上所述,企業高質量發展內涵至少包括了成本管理、創新驅動、自然綠色和諧三個方面內容及其“契約剩余”的風險管理。
3.第三方風險管理的保險保障。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其經營超出生產要素成本契約的剩余部分即是收益,但該部分收益也面臨相對應各種“契約剩余”的風險。企業利潤就取決于契約的“剩余收益”是否能覆蓋 “剩余風險”的高低。契約的“剩余風險”在第三方的政府災害管理、市場監管或行業規范等的被動管理中得以較大程度的降低,這也是政府在打造高質量發展的企業微觀基礎方面,可以發揮了重要的職能作用。而保險公司作為第三方專業的風險管理機構的其中一個選項,也是企業契約 “剩余風險” 管理主要的市場參與型供應商。保險機構可以為市場一般社會企業主體的內部價值鏈、外部供應鏈提供如“自然災害、意外事故、重大疏忽、政經文化”等“有限理性”風險的保險保障以外,還可以為部分道德風險、逆選擇等“機會主義”風險提供保險保障。這種通過大概率的保險原理讓保險機構實現了給絕大多數的一般社會企業主體提供了更具“交易費用”比較優勢的管理功能。通過保險轉移企業各種“契約剩余”風險成了現代企業經營的主要選擇。
由此可見,企業性質的契約理論給我們打開企業風險管理解讀的另一扇門。
(三)保險機構自身的“契約剩余”風險管理與企業文化
在為一般社會企業主體提供風險保障的同時,保險機構本身也是契約交易行為的一個市場主體,同樣面臨自身經營的“契約剩余”風險。此外,一般社會企業主體對保險企業作為供應商的償付能力、契約履行規范,以及人格化威廉姆森單一性惡內核或努德海分裂內核的“機會主義”有著強烈的風險管理反向保障需求。因此,在為一般社會企業提供保險保障或作為風險管理供應鏈的運營商,保險機構除了有公共監管部門(銀保監會)的強監管以外,規范自身“機會主義”的價值取向理應受到更多關注。保險機構通過加強自身價值取向的企業文化建設來規范其“機會主義”行為也就成為眾望所歸的一個邏輯選項。
綜上分析,基于交易費用、契約替代以及不完全契約等現代企業理論運用,經過對一般社會企業主體所固有的不確定性契約剩余風險管理規范,包括了公共行政監管、保險企業的交易費用成本優化以及增信支持的第三方風險管理的邏輯分析,保險企業可以作為一般社會企業所面臨 “契約剩余”風險轉移的供應商等的一連串的演繹,最終形成了保險機構需加強具備價值管理功能的企業文化建設的創新機理(見圖二)。
由此,保險機構自身的風險管理除了強監管以外,如何加強服務客戶等價值取向的企業文化建設是其參與市場行為的基本要求。這應該也是銀保監會在“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特別強調企業文化建設的主因。
三、企業文化的結構與要素
(一)企業文化與風險管理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企業價值管理的主要方式,據有關統計,其定義已不下一萬多個。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企業文化作為一種“企業處理各種社會(含自然)關系的內部共性價值取向”概念的內涵是有共識的。由此,一般社會企業主體為了盡量規避“利己”的“機會主義”風險,在參與供應鏈的市場交易行為時,都必然會非常關注交易對手的企業文化??梢哉f,從一個企業的文化,較大程度可以辨識出來對方是否可以作為一個市場交易對象及其風險狀況。
同時,企業經營除了外部供應鏈交易的契約風險以外,內部價值鏈的各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資源等)契約也存在著“有限理性”及“機會主義”的契約剩余風險。由此,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也是企業內部價值鏈風險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
保險機構對外服務與自身的風險管理,除了應受到強監管以外,還可以通過加強其共性價值取向的企業文化建設得以實現。這也是一般社會企業作為評估與規避保險機構“機會主義”風險的部分投保前提與要求。
制度管理與企業文化
部分的企業經營管理者,往往把完善企業的經營管理制度作為提升企業績效的主要工作來部署,而忽略了企業文化的建設。然而制度的本質,也就是一種產權(利益)初始賦予的契約,可以說是基于各自效率判斷的交易。制度的契約關系與初始產權獲取等可以由(圖三)的圖示來表達,其中 R(=A∩B圖中的灰色部分)就是由于有限理性、信息不對稱等難以完整描述到制度當中的“剩余權利”:
正如以上的機理分析,任何一項契約都難以做到完美表述,制度往往僅能解決特定的列明產權契約關系,而制度中有限理性、信息不對稱等“剩余權利”的存在是客觀的且難以規避的,唯有通過文化的價值導向傳遞來彌補。由此可見,企業文化可以發揮了對企業制度“契約剩余”的價值補缺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企業文化的結構及內容
制度作為企業目標管理與價值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豐富了企業文化的內涵,但從結構來看,企業文化較制度外延更為寬廣。綜合各界企業文化研究的成果,企業文化的結構包括了相互關聯的精神、制度、行為和物質等四個層次,其中的精神層為精神文化,而制度層、行為層和物質層統稱為表象文化。
從企業的文化建設來看,單純的制度層、行為層、物質層等表象文化都是顯性的特定權利義務價值取向的有限具體表現,而基于“契約剩余”潛在的更多價值取向仍需通過精神文化不斷豐富。因此,企業文化的建設必然以精神文化提煉為前提,這種企業精神文化提煉過程就是企業文化要素的建設。
(四)企業文化的要素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內部共性價值取向,概念外延非常寬泛,以至學界對其解讀總會有所偏側,以致常常莫衷一是。但作為一種價值導向,精神文化必然要包含了企業的個體價值、社會價值、基本原則、根本義務、參照標桿、組織規范等內容。相對應地,結合國內外各界對企業文化要素的研究,從不斷豐富的概念內涵來看,企業文化的要素主要包含了“愿景、使命、核心價值觀、宗旨、企業精神、經營理念”等六方面的內容。
1.企業愿景。愿景是主體在達到量化(或經緯)目標后的價值境界與視野描述,是企業的個體價值目標概念。愿景目標區別于量化目標但又相互相成,要實現一個價值目標的愿景,就要以一個量化目標來支撐,而一個量化的目標,則需要以價值愿景為依托。
2.企業使命:是一個企業在達成既定量化或愿景目標結果過程中給社會帶來可預見的(正面)影響。與愿景的個體價值比較,使命體現出來是一種社會價值。也即是說,企業使命強調的是企業存在所追求的社會價值與貢獻。
3.企業宗旨:是企業鞏固自身發展空間所應履行的一項根本義務。企業宗旨更多體現出一種社會責任或社會依存性。如果將愿景作為發展權利理解的話,宗旨則是義務。
4.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企業為實現個體價值的愿景目標、社會價值的使命目的、以及履行社會義務的企業宗旨的行為準則。更具體來說就是企業所有員工在處理職責事務(甚至沒有制度可依,遇到判斷不準的履職)時都需牢記的守則或者原則。與企業精神的心理輔導比較,核心價值觀更注重于行為指導。
5.企業精神:是指企業為達成愿景目標、實現使命目的而給員工從心理欲望到生理觸動傳遞的一種狀態或心理標桿。也有些學者將該要素定義為“英雄”要素, “英雄”的榜樣就是一種心理標桿。
6.經營理念:是企業經營層為確保企業能順利達成愿景目標與使命目的而制定的整體經營組織思維與規范,也稱經營哲學。
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文化六要素對應的戰略描述也可以區分為差異化的戰略命題:企業使命陳述的是“你是誰并且將成為誰” (產業定位或社會價值),企業愿景陳述的是“要到哪里去” (個體價值),企業宗旨陳述的是“為了誰”(社會義務),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和經營理念陳述的是 “如何去” (行為規范、參照標桿與整體組織規劃)。
在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中,除了以上要素內容以外,同時還應包括企業履行 ESG體系中社會責任等的義務要求。但根據目前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及企業文化的使命、宗旨等要素有較多的交集,本文暫不將社會責任作為企業文化要素單列分析。
四、我國主要保險機構的企業文化要素建設現狀與比較
為了更好地讓保險機構發揮社會“契約剩余”風險管理中的功能作用,服務好社會企業主體的高質量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以中國銀保監會召開“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中“客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薄弱”的問題為導向,這里就我國保險機構的企業文化內容中最主要的要素建設做一個整體的比較研究,以期對我國保險機構的企業文化建設發展提供參考。
(一)保險機構官網的企業文化建設情況
為深入了解我國當前保險機構的企業文化建設情況,本文中提取的我國 2021年底主要的 226家保險機構官網是否有專欄企業文化展示的數據作為樣本展開分析,這里包括 13家保險集團 (控股)、88 家財產險保險公司(含農險及責任險等)、92家人身險保險公司(養老、健康及人身互助等)以及33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這 226家機構幾乎覆蓋了當前營業的全部保險集團及主要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各分類的保險機構官網的企業文化專欄展示數據如下圖(圖四):
由(圖四)可以看出,在226家保險機構中,僅有115家官網做了企業文化的專欄展示,占比50.88%,從機構分類來看,集團類機構的官網企業文化展示占比最高,占比69.23%,而資管機構占比最低,僅 39.39%,壽險機構的 54.35%比例略強于財險機構的 48.86%。
在提取的樣本中,部分保險機構除了官網的企業文化專項展示較為缺失以外,從已經展示出來的要素內容來看,主要存在以下的問題:一是較多集團類的保險子機構,直接采用了集團的各項描述,尤其是一些保險資產機構,也都直接采用了集團的保險發展愿景,將資產管理與保險保障的愿景混為一體; 二是文化要素較為簡陋或不規范,部分像國學哲理的描述; 三是各要素概念不清,交叉混用較為普遍。
(二)企業文化要素在保險機構官網展示情況
1.官網專欄企業文化要素展示的情況。在 115家官網展示企業文化的保險機構中,展現公司愿景要素最多,有103家,占比89.57%,而展現義務宗旨的機構僅11家,占比9.57%(表一)。按照占比高低的排序是:愿景、核心價值觀、使命、理念、精神、宗旨。從各要素的概念來看,個體價值體現的愿景目標是企業最期待的,第二是員工行為規范守則的核心價值觀、社會價值的企業使命排第三、組織規劃思維展示的理念排第四,企業精神排第五,而企業義務定義的宗旨則是最后??梢?,規避“機會主義”的“利他”義務宗旨在保險機構企業文化要素建設中最為缺失。
官網沒設專欄但公司簡介中有企業文化要素展示的情況。部分的保險機構,在官網沒有企業文化的專欄展示,但公司的簡介中陳述了部分的企業文化要素內容,這里也進行了匯總(表二)。從匯總表來看,企業依然最關注企業愿景的陳述,其次是達成愿景的行為規范之核心價值觀。企業的宗旨與精神陳述則較為寥寥。
注:該部分文化要素的數量與占比,是指官網沒有企業文化專欄展示,但部分要素在企業簡介中有所描述的數量以及在無文化專欄數量中的占比。
綜合以上樣本數據來看,當前保險機構的企業文化建設,一是較多保險機構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官網展示缺失嚴重; 二是即使做了官網的展示,但更多是偏重于愿景目標的個體價值追求,以及員工行為規范的核心價值觀,而文化使命宗旨所展現的企業社會價值或責任依存度的義務少有體現,同時經營理念的組織思維不強等; 三是缺少規范,基于重視不夠的企業文化建設人才培養滯后,對要素建設的概念不清、串用普遍,發揮不了企業文化在企業戰略管理中的作用; 四是對企業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入,未能從更深層次“契約剩余”的現代企業理論及風險管理中去挖掘企業文化的功能及企業高質量發展相結合的內涵。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契約理論的基本原理,較大篇幅地論述了人與人、人與社會,延伸至人與自然相互之間的權益稟賦都可以歸結為一種契約關系。作為一種契約關系,各契約主體之間除了特定 “可為”與“不可為”的顯性特定權利義務認知以外,其余難以獲知的利害內容都可以用“契約剩余”來描述??梢哉f, “契約剩余”是人類探索自然與改造自然過程中的一個固有特征。由此,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可以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契約剩余”角度得以深入運用:
1.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企業規模成長主要是通過內部生產組織優于外部交易的成本比較優勢實現,新生企業通過未知領域的技術或資源創新驅動誕生,而人類在向大自然索取的改造過程中也需遵循與自然和諧的規律。因此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至少包括了“成本管理、創新驅動、 自然和諧”三個部分的內容。
2.重新定義的保險功能范疇。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功能應由最一般的經濟補償、社會管理,逐漸升級延伸到全面“契約剩余”管理的范疇。保險公司可以通過為市場各種企業主體經營活動提供更多的“契約剩余”管理保障,擴大保險需求的空間,促進高質量發展。
3.充分發揮保險機構自身的企業文化建設對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作用?;谄髽I契約性質以及風險管理的機理分析,具備共性價值取向管理功能的企業文化,是深度解決企業內部科層要素契約與外部市場交易契約“剩余”風險的有效手段。 “人們彼此如何相處,是決定他們將如何應對共同面臨的情況的最重要因素,而他們擁有的文化,是決定他們彼此如何相處的最重要因素”⑥。加快企業文化建設符合高質量辯證發展的客觀要求。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價值管理工具,在加強保險機構主體內部的科層管理以及提升行業服務水平仍可以發揮更大的“契約剩余”風險管理作用。由此,這里有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保險機構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如上所述,由于部分保險機構對企業文化重視程度不夠,或者對其在契約剩余風險管理的功能理解不夠深入,當前保險機構的企業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監管或專業部門為保險機構提供以要素為內容的企業文化建設指導非常必要。
二是將保險機構的企業文化建設列入監管體系。雖然目前監管部門已經在保險機構的償二代體系中將諸如信用風險等列入SARMRA評估,但企業文化建設并沒深度體現出來。由此建議監管部門可以將企業文化建設更多地融入到目前 SARMRA評估的七項專項風險管理當中,或者增加第八項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塊。
三是做好保險機構企業文化建設維護情況的檢視。保險機構的服務缺失,或者侵犯投保人權益的事例時有發生,由此監管部門可以將更多案例作為保險機構企業文化建設的監管談話內容之一。確保優質價值服務取向的企業文化植根于保險行業,促進行業健康良性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包興安.市場監管總局:截至 2021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市場主體達到1.54億戶 同比增長 11.1%[Z].北京:證券日報, [2022-01-2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3077543553897363&wfr=spider&for=pc.
[2]李文明孫炯光 趙悅.4S企業文化與7P績效管理及其互動影響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8.7.
[3]劉鶴.必須高質量發展[N].北京:人民日報,2021年11月24日,第6版.
[4] 劉光明.企業文化(第三版)[M].2002.3.
[5]聶輝華. 一切皆契約:真實世界中的博弈與決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21.5.
[6] 孫祁祥王建平.于傳統文化的反思中對企業行為的透視[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9,17(3)
[7]孫祁祥.優秀的企業家在于具有“利他”精神[Z]. https://www.sohu.com/a/356747550 100160903.
[8]王觀.人民財評:激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Z].北京:人民網-觀點頻道,[2022-03-04].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2/0304/c1003-32365660.html.
[9]楊宏力.本杰明·克萊因:不完全契約理論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2014.12.
[10] 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中國銀保監會召開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Z].北京: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2022-01-10].2021 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 mDetail.html?docId=1030844&itemId=915&generaltype=0.
[11][美]科斯 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約經濟學[C].李圣風主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10
[12][美]瑞·達利歐.原則:應對世界變化中的秩序[M].崔萍萍,劉波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2022.1.